拍微距有哪些困難的地方
說到微距極淺的景深,真是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愁,兩眼飽含熱淚呀!連山兄在Tamron 90微使用外閃的前提下將光圈用到F60左右的極小程度,在有一定角度的前提下,依然不能保證一些拍攝物件的完全清晰。這也許有些誇張,但控制微距景深的難度也可見一般了。
再說到對焦,那麼有讀者會問了,你不是說現在相機的自動對焦非常強大嗎?噢,我有說過嗎?但我也說過,微距攝影是不按規則的。如果使用反接鏡頭或便宜的近攝接圈,鏡頭和機身之間的電路被隔斷,這就意味著不能自動對焦,甚至一些原廠的增距鏡都可能導致無法自動對焦。如果使用近攝鏡,雖然可以自動對焦,但能夠清晰對焦的範圍非常窄,自動對焦顯得意義不大。
你聽說過「拉風箱」這個詞嗎?用在微距鏡頭上再合適不過了。這並非危言聳聽,筆者嘗試過不少微距鏡頭,不同廠商的、低階的和高階的,都不同程度存在著自動對焦奇慢的問題,這大約是微距鏡頭的通病,和品質無關。因此在微距拍攝時,除非在放大比率較低的情況下,一般推薦使用手動對焦。將鏡頭切換至M檔後,通常可選擇兩種手法對焦:
一是大致確定與拍攝物件的距離,然後轉動手動對焦環,直到觀景窗中顯示出清晰的影像時,按下快門。
二是根據拍攝物件確定大致的放大比率,舉例來說,拍攝蝴蝶1:2左右基本就夠了,不必轉到最近對焦距離,而拍攝瓢蟲1:1還嫌不夠,就需要將鏡頭轉至最近對焦距離。然後靠身體和相機的前後挪移,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後按下快門。
在很多情況下,上述的兩種方法需要配合使用,也就是說,你可以前後移動機身,找到一個比較清晰的位置,然後再透過手動對焦環對焦。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清晰的對焦區域極窄,放大倍率越大就越難找到,在超過5:1以上的極微攝影中,尋找拍攝物件本身就如大海撈針。因此,我在拍攝極微物件時,比如一粒小米,通常採取固定相機並設定最近對焦距離,然後用鑷子上下移動拍攝物件的方法。
損失嚴重的光線
攝影是光線的藝術,沒有光就不存在攝影術。而在微距攝影領域,光線更是極其稀少的元素。那麼光線去哪裡了?總結一下,光線的損失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微距攝影是攝影領域中主要使用小光圈的典型。使用小光圈會阻擋大量光線進入,勢必導致光線的損失。
二是微距攝影經常會用到近攝接圈、增距鏡、蛇腹等附件,這些都是「臭名遠播」的光線殺手,有時甚至嚴重到會讓觀景窗中漆黑一片。
三是因為微距攝影一般離被攝體非常近,特別是在大倍率拍攝的情況下,鏡頭幾乎貼緊被攝體,這會擋住大部分的光線。而如果使用閃光燈,通常閃光燈被設計成為照亮較遠處的對象,而可伸縮的鏡頭和遮光罩經常會擋住光線,在照片上留下大片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