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像圖書館> 告別失樂園—三芝飛碟屋最後巡禮

告別失樂園—三芝飛碟屋最後巡禮

  • 作者:曹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美麗的建築變成廢墟,也會是美麗的廢墟

三芝飛碟屋的建築風格,或許是考慮到海風腐蝕關係,所以採用的是一體成型的 FRP碳化纖維材質,能有效降低風阻並提高屋體的耐用程度;至於建造靈感則來自美國飛碟度假村的概念(www.arcspace.com/books/tomorrows_house),雖然最後因資金週轉不靈與諸多因素而宣告失敗,但該批建物已在台灣建築史上寫下全新的一頁。

另外,三芝飛碟屋雖然並未正式開張過,但其獨特的造型與環境,也讓它成為北台灣最負盛名的美麗廢墟,所以不間斷都有影像工作者在此從事影像創作,近年來更是成為人像外拍的熱門景點,但可惜的是,該處由於髒亂且容易成為治安死角,所以台北縣政府不得不祭出鐵腕,勒令產權公司於限期內將飛碟屋拆除,以避免叢生事端。

遊園驚夢

關於三芝飛碟屋鬼怪靈異的傳聞眾說紛紜,甚至讓人啼笑皆非,其源由大致如下:當地沿海一帶為早期日據時代刑場,原本並沒有什麼鬼怪之說,但在攝影家cypherone於Flickr網路相簿(www.flickr.com/photos/cypherone)發表一系列飛碟屋作品後,竟在網路上引起莫大迴響,且加上美、日等國網友的不斷轉貼與加油添醋,遂即讓飛碟屋披上「鬼城」的封號,甚至有不少國外觀光客指名要將該處列為觀光景點之一,而這也讓原本貼圖作者哭笑不得。


利用一點巧思,就能成就極具個人風格的影像作品。( Nikon D200+Nikkor 17 55mm f/2.8G IF ED的17mm端。光圈 F/6.3,快門 1/500秒, ISO 200, M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 JPEG,攝影:曹玉明)

飛碟屋最初建構概念源自於 70年代美國當代建築師作品,誠如右圖所示。(圖片引用自 w w w. arcspace.com/books/ tomorrows house)

飛碟屋小檔案

開發業者》宇洲公司
建案名稱》三芝龍港國際休閒俱樂部
開發時間》1980年左右
佔地面積》約3,700坪
場地規模》一棟4~6戶,約60戶;中庭有游泳池、水上遊樂設施及水塘等
資料來源》台北縣三芝鄉公所

為何會有飛碟屋?

由於石化工業的蓬勃發展,在國外早已興起一股塑化屋的風潮,利用模化塑膠的一體成形,快速大量製造房屋。飛碟屋最初的設計觀念,是為了美國海外駐軍、研究人員,快速興建簡易的眷舍,或是提供接受美援的國家,協助人民興建簡易房舍。後來,這樣的設計觀,結合到休閒風,於是各式各樣的塑化屋紛紛出現,有蛋型的飛碟屋,也有像夾心餅的蛋糕屋。

三芝飛碟屋的身世秘辛

  1. 1981年台北縣府核發建照。專營玻璃纖維營造的宇洲公司興建,參考70年代美國當代建築師作品,用其自有廠房設備所生產製造出來的FRP飛碟屋原型。
  2. 1983年台北縣府核發使用執照。
  3. 1989年因資金不足,遭法拍由宏國建設公司購入土地及地上所有權,後因石油危機導致資金週轉不靈,終止興建計畫,成為今日的廢墟。
  4. 1995年土地及建物抵押給三家銀行。
  5. 2008年4月台北縣府協調取得拆除共識。飛碟屋屬於私有土地及建物,政府無權強行介入,僅能協助所有權人宏國建設與債權銀行多次協商,未來將配合縣府的「皇冠計畫」,從南海造船廠到飛碟屋附近的淺水灣,開闢成海岸觀光產業。

飛碟屋與藝文的結合

  1. 1987年由藝評家王墨林策劃,結合環墟、河左岸和筆記劇場在三芝飛碟屋演出「拾月」行動劇,並由藝術家王俊傑擔綱劇場裝置。
  2. 姚瑞中是首位台灣藝術家將飛碟屋圖像紀錄,搬進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作者,甚至出版專書「台灣廢墟迷走」。
  3. 2008年台灣、瑞典跨國合資的電影《霓虹心》,由挪威華裔新銳導演劉漢威邀來坎城影后普妮拉奧古斯特,與金鐘影帝黃河合作主演。

姚瑞中是首位將飛碟屋影像紀錄的台灣藝術家,由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見飛碟屋不一樣的時空面貌。

  • 2頁 / 目前在第2
  • <<
  • <
  • 1
  • 2


發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