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像圖書館> 具有強烈特質的攝影師-個人觀點

具有強烈特質的攝影師-個人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麥可‧ 尼可斯(MICHAEL K. NICHOLS)

麥可‧ 尼可斯在1990 年加入《國家地理》雜誌之前,為德國《Geo》雜誌拍攝的照片就已經獲得極高的評價,此外他也是馬格蘭圖片公司的成員之一。他擅長以鮮明活潑、印象畫派般的動感和色彩,拍攝洞穴、瀕危動物,以及原住民的生活。

他的這些風格特色清楚呈現在右頁這張照片中:一隻雌虎小心翼翼地看守著牠的幼虎。這張照片發表在他的攝影集《虎年》中,以它模糊的背景和不對稱的構圖而言,20 年前的《國家地理》雜誌絕對不可能採用。

《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最新攝影科技的支持一向不遺餘力,人眼所無法看到的東西,常會在這本雜誌上首度亮相。早在1913 年一篇名為〈後院裡的怪物〉的報導中,大衛‧ 費爾喬(David Fairchild)就已使用近拍技術,將我們生活周遭的「昆蟲」,以放大的特寫照片呈現出來。許多年之後,藉由顯微攝影術和最新的醫學顯像儀器,《國家地理》雜誌又定期帶領讀者一遊人體內部最深處的各種管道。此外,長期贊助海底探險活動的《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深水探測器和遙控相機的研發也功不可沒。有了這些新科技,我們得以拍到最深的海溝,還有躺在2590 公尺深處的「長尾鯊號」(Thresher)核子潛艇遺骸。1934 至1935 年間,學會贊助的高空熱氣球「探險家一號」和「探險家二 號」,創下了2 萬1945 公尺的紀錄,並且維持了20 年。到了20 世紀末,《國家地理》雜誌的觸角伸得更遠,刊登了火星的3D 立體影像。1984 年,《國家地理》雜誌更是創下了以全息圖(hologram)為封面的先例。

「《國家地理》雜誌非常直白,詮釋性的作品並不多見,」尼可斯回憶道。「但我一直朝這方向自我訓練。他們常拍荒山野地,而我向來著迷於荒山野地。而且你真的可以在自然世界推動改變。拍攝動物時,我可以進行各種嘗試,並呈現個人觀點。我相信攝影必須是詮釋性的;光是親臨現場已經不夠。我是個提倡者。我想做一些對原住民和瀕危動物有幫助的報導。但這些報導必須是真實的,因為有那麼多人信任我們。如果有一天,你已拍不出真實的照片,也無法讓人們相信你說的是真的,那你就全盤皆輸了。」


印度,1996 年。尼可斯利用遙控相機,拍到一隻雌虎把幼虎移到一個新窩的畫面。雌虎出去覓食時,這個新窩會比較安全。遙控
相機是以紅外線來控制快門,老虎只要穿過紅外線,快門就會自行啟動。尼可斯是這項科技的革新者,並且運用它來達成目標。

  • 2頁 / 目前在第2
  • <<
  • <
  • 1
  • 2


發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