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軌變焦鏡頭DOLLY ZOOM SHOT
推軌變焦鏡頭DOLLY ZOOM SHOT
推軌變焦最有名的說法或許是「眩暈效果」(Vertigo effect)攝影,首次登上主流電影是在希區考克的《迷魂記》(1958年)中,該片就是在劇情的關鍵時刻運用此一手法,將約翰佛格森警官(詹姆士史都華飾)的懼高感受化為影像。這種鏡頭結合了推軌與變焦,在攝影機推軌靠近主體時,變焦鏡頭就拉遠;攝影機一遠離主體,變焦鏡頭就推近。只要執行得當,主體在畫面中的大小可以維持不變,而背景透視卻會劇烈改變,似乎不斷向主體靠近或飛遠,效果極為強烈且迷離,所以只適用於劇情的重要關頭。推軌變焦常用於劇中人猛然明白了什麼,或是驚異於所見所知,另外也用於表現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執迷、熱戀、偏執、恐懼,甚至用藥之後的狀態。推軌變焦的速度,會影響觀眾對該段情節的解讀及鏡頭所傳達的情緒。表現強烈情緒時,速度通常都非常快,讓觀眾輕易察覺透視的變化。在其他情況中,速度卻會放得非常慢,讓透視的變化顯得幽微,有時還很難看出,效果沒那麼迷離,卻傳達出某件雖不激烈卻有意義的事情正在發生。推軌變焦還用在一個少見的情況,那就是凸顯構圖的背景而非前景的主體,讓主體處於失焦,這通常是用來表現劇中人物由於心理狀態或超自然力量而覺得身旁的景物扭曲變形了(恐怖片最偏愛的手法)。
左頁是迪傑卡羅素的《機動殺人》(2004年),該片運用了最常見的推軌變焦:FBI心理分析員(安潔莉娜裘莉飾)協助偵辦一樁連續殺人案,但她突然發現與自己越走越近的目擊者竟然就是凶手。此處的推軌變焦原本是廣角,攝影機也離人物很近,在拍攝的過程中,當鏡頭變焦到望遠端時,攝影機迅速軌遠離人物,如此一來,人物在畫面中的大小不變,但背景卻看起來離她更近(注意和第一格比起來,最後一格的走廊上,牆面的面積少了許多)。這一幕推軌變焦有效地傳達出主角在關鍵時刻有多麼驚訝、迷惘、震驚,同時也示範了當人物的大小維持不變時,焦距的改變並不影響景深,因為攝影機到主體的距離抵消了這個落差,背景從頭到尾都失焦,不論鏡頭用的是廣角端(一開始)或望遠端(結束時)。
推軌變焦鏡頭最經典的運用,就是強調人物發現某件事情不對勁的瞬間,從導演迪傑卡羅素的電影《機動殺人》(2004年)中就能看到這樣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