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像圖書館> 重返全幅鏡時代(下)

重返全幅鏡時代(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全幅標準變焦鏡 VS APS-C標準變焦鏡

找回標準變焦鏡應有的質感

文/攝影:楊仁渤

如果以客觀的角度來看不同片幅的數位單眼,筆者並不認為全片幅的機子就一定優於APS-C,兩方各有存在的價值與特色,本文主要是讓大家了解全幅機上適用的全幅標準變焦鏡的優勢為何,並以APS-C片幅的標準變焦鏡為對照組。

本次評測當中使用的器材部份,機身為SONYα900,使用的鏡頭為 ZA Vario-Sonnar T* 24-70mm f/2.8 SSM(以下簡稱24-70)以及DT 16-105mm F3.5-5.6(以下簡稱16-105)。

在此分別介紹一下這兩顆鏡頭,首先上場的是24-70。

ZA Vario-Sonnar T* 24-70mm f/2.8 SSM

此鏡為專門為全片幅系統之相機開發,鏡片組為13組17片鏡片,內有兩片非球面鏡片,兩片ED低色散鏡片,在APS-C的等效焦距為36-105mm。此鏡使用T*鍍膜,在全開光圈之下即可得到相當銳利的影像,發色柔和,層次細節保留度相當之高。內建 Focus hold button 及自動離合機構(Auto Clutch)(AF時對焦環不會轉動),操作性與穩定性俱佳。

此鏡的變形控制絕佳,即使在最為寬廣的24端,其筒狀變形也是極小的。特別是在室內的拍攝時,不用擔心廣角端過度的變形讓影像不自然,反而可以利用這輕微的變形營造趣味性的效果。這樣的效果常見於人像攝影時,將被攝者拍的更加高挑修長。

24-70是針對全片幅DSLR而設計,所有的性能都是根據全片幅的數位相機所作的最佳優化,比起舊的全片幅系統鏡頭更能夠使同一台像機拍出最佳畫質。而且全片幅鏡頭鏡片大,要做好的技術門檻較低些,以前用於底片機的鏡頭都是全片幅的,引用原再設計改良的技術傳承,有較多研究基礎,不必重新來過。

DT 16-105mm F3.5-5.6

鏡片組成採用非球面鏡片與ED(Ex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幫助修正廣角拍攝常見的各種像差。此外,此鏡的最短對焦距離為40cm,無論是一般的生活拍攝到中望遠端的特寫均能應付自如。

此鏡的16mm端變形稍微明顯,若用來拍攝正規人像攝影時需要多多注意以免被攝者身體部位被拍的過度放大縮小(即小心別把人拍胖了)。但是如果利用這樣的變形來拍攝風景時,就可以輕易的帶出波瀾壯闊的天空雲彩。

當16-105裝在α900機身上面時,α900會自動感應並且切換成APS-C格式以應對鏡頭。


  • 4頁 / 目前在第1
  • 1
  • 2
  • 3
  • 4
  • >>


發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