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像圖書館> 重返全幅鏡時代(下)

重返全幅鏡時代(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重點揭密!標準變焦鏡頭的實寫PK戰

拍攝說明

測試時,二鏡均採用α900機身,分別裝上24-70及16-105,雖然α900是所謂的「全幅機」,但裝上APS-C鏡頭時會自動切換成裁切模式,所以拍出來的構圖和裝置在APS-C相機上是一樣的,只是畫素較低。

拍攝時盡量做到構圖及曝光條件一致。拍攝地點在中壢台茂,拍攝時間為上午九點,是個晴空萬里的好天氣。


使用DT 16-105mm F3.5-5.6,16mm端拍攝

使用ZA Vario-Sonnar T* 24-70mm f/2.8 SSM,24mm端拍攝
SONY α900,M模式 F13 1/250秒,分別使用DT 16-105mm F3.5-5.6及ZA Vario-Sonnar T* 24-70mm f/2.8 SSM,感光度 ISO200,矩陣測光,JPEG-FINE,自動白平衡

成果分析

根據這兩張照片,分別為大家說明二支鏡頭在畫面範圍、畫質以及色彩表現的差異。

畫面範圍:
小片幅專用鏡的16-105的16mm端換算成全幅的相對視角之後,等同於全幅24mm在全幅視角,所以兩張照片的畫面幾乎是一樣的。16mm端的鏡頭變形並沒有像網路傳言,由於APS-C的片幅小,因而在變形控制的表現較差。變形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仍屬水準之上的可接受範圍。而24-70則一如預期,寬廣卻不會過度變形失真。

畫質:
沒話說這是一分錢一分貨。24-70的細節保留度確實不是蓋的,比起16-105確實有大幅超前的架勢。我們可以比較局部裁切的部分。我們可看到16-105所拍攝的畫面,即使縮光圈拍攝,「TAIMALL」字樣已經開始有糊掉的趨勢,而24-70依然保持銳利紮實。

色彩表現:
16-105所拍攝的藍天在暗部仍然具有部份灰階,而「TAIMALL」字樣的紅色部份也出現「暗沉」的感覺,不若24-70無論是藍天還是「TAIMALL」字樣的紅色,始終維持清亮通透。


α900 + 16-105

α900 + 24-70

 

結語

如果希望更輕易的拍出透視感以及臨場感,筆者認為全片幅是個比較好的選擇,相較APS-C更容易貼近肉眼所見的視角。

較全幅鏡及APS-C鏡在不同片幅機身上,在景深的變化上,如果主體所佔的畫面比例相同的構圖之下,全片幅片幅的景深確實明顯的比APS-C還要淺。那是因為因為實際上要獲得相同比例的主體大小,全片幅片幅的相機勢必比起APS-C相機更加靠近主體,導致主體跟背景的距離比例不同,景深的變化幅度也會隨之不同。

在此,筆者的建議是,如果各位讀者有需要大圖高品質印刷、或者真的很喜歡淺景深的效果,全片幅機身不僅能讓全幅鏡有更佳的發揮舞台,配合24-70mm這種焦段的鏡頭,不論是用於高質感的棚拍人像,街頭小品或是旅遊速寫,在全片幅的加持之下,定能「大幅」的滿足使用者的期待。



發燒推薦